阅读:0
听报道
时空在消逝,人类在速朽。2017即将结束,又到了总结陈辞的时候。昨日有学生问我今年最大的收获,我一时百感交集,不能立刻作答。结果,旁边的学生替我答曰:学生。确实,他某种意义上说对了。前段时间也有学生做了一个采访,我觉得倒可以作为我真正的总结。贴在这里,也算一个记录。
Q1:请老师用一句话概括您印象中的华东师大。
A1:真正的门(道)在里面。直观上,华师大的象征——文脉廊那个大门,在校园里面。另一个隐含的意思可能是,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这个大学,就必须进入到大学之中,浸润并体会它文化的门道。
Q2:为什么您的英文邮箱名为“yeover”(除开字面意思)?
A2:(笑)刚开始有点“瞎胡闹”和好玩。我的名字不是叫“超”嘛,很早以前申请邮箱时,无奈本名英文拼写已被占用,所以就想给自己起一个简单又好玩的英文对应名字,虽然有趣但是不一定符合西方习惯,但用的多了后面就不好改了。
Q3:您的爱情观是怎么样的?
A3:爱不是达到和得到,而是不懈的追求。爱实质上不是完美的,真正的爱都不是完美的。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追求爱的勇气。狭义来讲,爱情涉及到男女,现在甚至也包容同性。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广义化一点,你对所有值得爱的追求,这个精神应该朝向一种完满。
Q4:您有什么人生信条吗?
A4:别相信别人的人生信条,也别相信唯一的人生信条。
因为人性、人生很复杂,对于每个人来讲,信念和价值都可能不一样。你不能以你的信仰去评判别人的信仰,这并不存在所谓高低贵贱之分。
Q5:您做过的最有趣的一个项目是什么?
A5:学校的布告栏。
布告栏实则反映了一个大学的文化,之前我关注过国内大学的布告栏,当我在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的时候,我看到一处布告栏,受到了很深的震撼。那个布告栏上面有一个主题是“真实的教育,真实的生活”,还有一张是:教育是一种权利吗?(Is education a right?)。在大学,好像我们其实每天都在受教育,传播教育理念,但是我们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尽管是很小的一块布告栏,但它给我提出了大学四年可能都不会问的问题,甚至我从教多年也没想过教育和权利之间的关系。教育是权利吗?这是至关重要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应从真实的教育出发,去问教育的权利是什么,在哪里。小小的、我们容易忽略的布告栏也可以给我非常大的启迪。
Q6:推荐一本您的枕边书。
A6:如果非要挑一本的话,那么我觉得应该是《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尽管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是一些章节一些诗歌,包括戏剧里面的一些台词我觉得非常经典。另外还可以再加几本,因为通常枕边会放一摞书,不只一本。《荷马史诗》可以加上,还有《庄子》。不能光有国外的,中国的也得有啊。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读《庄子》会让你的心境更为平和、博大和自由。
读莎士比亚会让你觉得“哦,原来人是这么的丰富”,理解人性是很重要的;读《庄子》更近似于有一种精神超脱的感觉,这种感觉好比即使自己被困在牢笼里也是很自由的,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思想。读《荷马史诗》你会感觉到一种非常强烈的震撼。虽然《荷马史诗》两部讲述的是不同的主题:家园与战争,但都是讲述命运。其实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在讲述命运。因而我认为它们存在相同的调子。
Q7:请老师用三个词语概括一下您眼中的人文地理学。
A7:这三个词可以统一成一个词,但也可以分开来讲。
首先,第一个词应该是“我”。为什么会把“我”放到人文地理学当中呢?任何一门学科即使它再高明再好,如果跟“我”没有关系的话,那么也不足以引起“我”的关注。如何理解人文?人就是“我”。
第二个词是“爱”。我们生活的地球,在最早的时候,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无论荷马史诗还是《山海经》,人类对于自己的家园都有一种热爱。它最早的时候是对于一个家,然后到家乡,扩展到地方、城市、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爱的尺度变大了,但这个尺度始终在空间中、在地方上。所以“爱”是很重要的。从地理学本身来讲,自洪堡、李特尔时代以来,他们就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作为人类的家园。这里面虽然没有“爱”这个词,但是家园之所以为家园,是因为它是由爱来维系的。另一方面,人文地理学有很多的流派,其中以美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所提出的“恋地情结”,也体现了爱在人文地理学当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一个关键词就是“世界”了。我们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曾经讲过“世界”一词的来源:“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这里面既有生命与生命的交织,也有生命与非生命的交织。当你从生命的角度去看待非生命之物的时候,它们甚至也可能因此具有了生命。好比我在课堂上讲过的樱花树,一些自然景观,一些建筑,它们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生命的,但在被人倾注了情感过后也相应地有了生命的色彩。众生也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才构成了这个世界。“世界”也是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一个微观的地点也能反映出更大的世界尺度。所以我觉得,理解世界一方面要有宏大的视野,不仅仅是世界地图上的各国、陆地与海洋,另一方面也应该做到从内在的小世界向更大世界的尺度推移。
所以综合起来讲,“我—爱—世界”体现了我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解或理念。我们身在这个世界当中,就想要弄清楚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我跟世界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
Q8:那么对你影响最深的是哪个地理学思想或者方法?
A8:这个很难讲出来一个最深的。在前面一个问题讲的时候我也提到过一点,就是地球作为人类的家园,或者说人居世界的地理思想。它很简单,也很深刻。地理学思想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古今中外都在研究人居住的这个世界到底如何这个问题。它是一种通用的地理学思想,也是最重要的传统。你可以把这个人居世界的传统具体化为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中的恋地情结,也可以解释成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中关于空间正义的问题。人居世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性。人居世界,人是不是中心呢?不一定,但是人跟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Q9:当时是什么原因使您决定从事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它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A9:初期是机缘巧合,后来则是命中注定。我本科的时候并没有学习人文地理,但当我学习人文地理以后,我觉得这个学科丰富多彩,一直在吸引着我。吸引我的到底是什么呢?也很难概括。一些已有的东西,比如它的思想,就像万花筒一样,让你看到很多纷繁复杂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在我看来,人文地理学更贴近于现实生活,它甚至就是生活的本身。我一直想了解生活本身到底是什么,那么我选择人文地理学就契合了我的志趣。我喜欢思考哲学、文化这些东西,这无意中也和人文地理学的主旨与精神契合。所以联系到人文地理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最后的答案是:“我”就是人文地理学,或者说人文地理学就是“我”。也许,“物我而一”与“物我两忘”是一回事,是学术或“道”的最高境界。
Q10.当今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A10:前沿问题实际上有很多,我想概括起来,可能有这样几个:
第一个就是人的情感、价值和技术、地方之间的关系。现在技术很发达,变化很多很快,但是你会发现,人变得越来越迷茫。在大量信息的冲击之下,人很难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坚守,人变得越来越漂泊无居,人的归属感越来越淡薄,乃至于问人会不会被取代。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人文地理学应该予以呼应。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是空间正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有很多这样的落差,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包括世界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不同种族甚至性别之间歧视和差异巨大,这些社会空间的巨大差异和区隔反映出空间正义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觉得是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人如何处理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应对灾害、生态与环境危机。
Q11: 城乡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不同国家其城乡关系也会有差别,那在叶老师您的研究中,我国的城乡关系具有哪些独有的中国特色呢?
A11:可能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政府主导。政府在城市管理、处理城乡关系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拿着西方教科书就说它不好,因为就像我上课强调的那样,城市的“城”意味着政府管理是必然和重要的,这个特点也影响到了现在。
第二点,我们国家地理上的一个特征,尤其是一面临海的地理格局对于中国的城镇化或城乡关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沿海地区的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它的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这种空间特点也很重要。
但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虽然我们和西方国家有很多差别,但更重要的是有些方面是共通的,比如我们都在不断追求一种市民的精神,比如无论在城市或者乡村,大家的身份都应该是平等的,城乡之间交流或者融合,这些是共同的。寻找共通的点,可能比差异更重要。
Q12:能否请老师结合一下生活实际去讲解一下人文地理学中再秩序化(reorder)的概念。
A12:现在我们发现,不仅大的世界格局发生着变化,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也在发生变化,急剧且猛烈的变化。比如所谓的“新四大发明”,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方式、新概念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了一体。再秩序化意味着旧有的秩序已被快速打破。现在企业、个体、生活、政治等方面已经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已经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和响应变化,不站在前沿,从学术方面去探讨、去研究的话,那么我们就落后于现实了。所以reorder的意思是这个秩序被重构的,我们是里头的一份子,我们已经而且需要参与其中。现实的问题已经出现了,这个时候,第一步,我们应该去积极回应和响应它。第二步,我们要尽可能前瞻性地预判这些变化;第三步,我们主动去创造一些变化。这就是reorder的三个步骤。我们必须做出一些应对,与其被动地接收,不如主动一些。当然应对里头也有很多观点,究竟是什么观点我觉得是次要的,但是必须得有这样一个应对的态度,或者革新的勇气。如果还在老的路径上走,就会出现更大的危机。
Q13:给同学们的一些寄语。
A13:同学们有时候也教给老师很多的东西。我们其实是一个共同体。“我们”构成了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不要小看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我在一开始就提到了“我”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关键词,但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这个“我们”的共同体中,并不存在某一方具有支配性,或者主导性,也没有中心和边缘。大家应该共同地去完成一项事情或事业,学术也好,生活也好。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知识和创造的共享。这个共享好比我在课上提过的community,它的词根是“common”,就是我们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的东西把单个且微渺的“我”串联和维系,塑造成“我们”。这个“我们”的community,同时也是鼓励、尊重并倡导creativity(创造性)和character(个性)的。这3个C恰恰是这个大学的理想。这又回到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在不经意间我们返回,会发现我们必然会回来,那最重要的不在天边,恰在身边。
(谢谢彭瑛琦同学访问和前期整理)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