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空间(1)
 
广大以至于虚无,
虚无的充实,
这虚无竟是最大的实存!
人在其中,微不足道。
时间赋予人价值(或没有价值),
空间则赋予价值的范围(或没有范围)。
人在其中,微不足道。
人类社会,熙攘喧嚣,世界交替,然而不过广袤空间中舞动的一粒尘埃。
空间是类似镜子的映射,
无时不刻地照出人类的渺小。
只有从空间出发,
才能时刻谨记我们的渺小,
也许是通往博大的开始。
 
空间(2)
 
空间是什么?
是别人的界定,更是自己的判断。
无边无际的空间,到处弥漫的空间,
已经足以淹没或吞噬那渺小的自我。
从小到大,或者终究是渺小的,
人类获得空间的斗争一直在继续,
但终究,只是暂时地居留。
空间和时间一起主宰我们,
早在我们发明它们的概念之前。
我们在其中,与它们斗争,试图与它们共存,
然而终究难敌。
空间是什么?
与我们相关,也与我们无关。
 
空间(3)
 
我已漫游了人所居住的各地,
我见识了各种智慧和罪恶,
充满的充满,虚空的虚空,
我所有的人无不有。
我为他(她)们植入的起初只是快乐,
哪知他们偏要去分辨善恶,
这是恶的源始
并造出更多的恶来,
当然,也并非全无是处。
我眼看着一幕幕的戏剧到如今。
如我只有一个纯洁的孩子,
我将会告诉她,
只读那本书开始的章节。
一直。开始。
 
空间(4)
 
至少有四种空间,且都与苹果相关。
上帝的空间,快乐和谐的伊甸园,却被一个苹果打破。
牛顿的空间,牛顿在一棵苹果树下发现三大定律,提出绝对空间。
乔布斯的空间,主导现在世界潮流的苹果。
我的空间,我吃着这个来自某地的苹果,想着它从一个种子到果实以及从不同地方到我身边的经历,并写下了这些文字。
这四种也许只是两种:现实的与象征的。
也许只是一种。
也许什么也不是,
空空如也。
 
空间(5)
 
始于地方,终于空间。
即使最广延无边的空间,也必由一个个微小的地方构成。
圆很大,圆心却是一点。
那是我的家乡,黄土与黄沙堆垒出的穷乡僻壤,
然而大自然的馈赠毫无保留,麦草与田野,窗边的月亮金黄灿烂,
就像装满烤熟的土豆的圆盘。
这是地方永恒的芬芳,触手可得。
这地方多年之前已死去。
于是我只能面向这空虚的、不能追回的空间,并耗尽我的余生。
空间就是地方,
地方就是空间。
 
空间(6)
 
这是生活,这是社会,这是伟大的、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
鳞次栉比的高楼把我们包围,
高速的电梯把我们直送到最高处,
只有俯瞰,才知道他们,不,我们的渺小。
这是城市,小的,大的,巨型的,超级的…
无止境的规模和超过子弹的速度。
这是流水线,也是绞肉机,
啊,那些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和三重诅咒。
这里早已不诞生英雄和诗篇。
不断延长的生命与早该结束的生活,
这空间注定了我们的命运。
即使我们已经登陆许多其他的星球,
也不过是为了生存。
这是生存,只是生存!
这个空间在宣告着,也在控诉着,
但三百倍的诅咒也阻挡不住它的脚步。
 
空间(7)
 
是枷锁,是囚笼,还是果壳中的宇宙?
是想象,是真实,还是想象中的真实?
时间不停地追问着空间。
空间却一直缄默不语。
这个空间静默地存在着,
容纳一切喧嚣,
也消融着时间,
自身却静至无形,无声。
 
空间(8)
 
我是空间,
一切都是我与时间媾和的产物。
我从神界下到凡间,
我呼啸着穿过人迹罕至的冰原与最繁华的都市,
一切都无法阻挡。
我像宙斯一样,与任何我相中的媾和,
这引起了时间如赫拉一般的忌妒,
她不时地毁灭,我在另一个地方重建。
我终于厌倦了这一游戏。
我为任何一种媾和都感到羞愧和懊悔。
然而我的子孙已成群,并且有了更多的子孙,
并且重复着媾和的勾当。
我知道,这也不是时间对我报复的本意。
我仍在统治,
但只剩下了空空洞洞的皮囊。
我只能将这一切命名为空间,
以此作为记念。
 
空间(9)
 
在这里,我想要的是所有,没有一丝保留。
在这里,真相都将被揭示,没有秘密可守。
这是一切的起源和归宿,
这是毁灭和重生的过程。
太阳并不会强于一棵草,
人也不一定比蚂蚁高贵。
万物因此而相连,即使远隔重洋。
同一片天空,不同的地方,
随时飘来如风的音乐,
吹散了所有。
只有寂静之声,
永恒地流淌。
 
空间(10)
我会走到一个终点,
你却永远不会。
无论我在家园与远方,或到处流浪,
你只是伸出你有力的臂膀。
我停下来,寻找你的踪迹,
你说:爱我,但不要执迷不悟。
我开始觉得前所未有的充实,
你却同时向我展示最大的虚空。
我渐渐掌握了词语的魔力,那至美至真的陶醉,
你却毫不留情地擦拭。
于是我终将没有归宿,
此时却响起你寂寥的掌声。(全文完)
话题:



0

推荐

叶超

叶超

1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上海市曙光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地理学史》主编,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委员会理事。从事城镇化与城乡治理、文化地理、可持续科学和地理思想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在《Science Bulletin》《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Rural Studies》《Land Use Policy》《地理学报》《读书》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2篇。论著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工程,获得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等奖励。

文章